深圳戏剧作品、合唱团在全国“群星奖”摘双金

深圳戏剧作品、合唱团在全国“群星奖”摘双金

  日前,全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闭幕式上公布了第十七届“文华奖”评选结果和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名单。由深圳市选送的罗湖区戏剧作品《烟》和福田区星辉合唱团分别摘得“群星奖”金奖,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奖的戏剧类作品和群众合唱团体。此次深圳摘得“群星奖”双金,不仅是文化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更是努力迈向城市文明典范的关键一步。

  再攀高峰,深圳群众文艺创作闪耀全国“群星奖”

  作为“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群星奖”是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每三年举办一届,演员均是非艺术专业的基层群众,年龄不限,表演形式不设门槛,作品创作不限题材,带有浓浓的“时代性”“烟火气”和“人情味”。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更加严格的评奖标准、规范和程序,大幅度压缩了全国性文艺评奖的奖项和数量。自2016年起,“群星奖”金奖数量由之前的220个缩减为20个(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门类),获奖难度不言而喻。

  今年举办的第十九届“群星奖”,设置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六个门类共30个金奖。于深圳而言,罗湖区戏剧作品《烟》在全国145个参赛作品中率先突围、福田区星辉合唱团从全国32支群众合唱精英团体中脱颖而出,双双摘得金奖,书写了深圳群众文艺的新纪录。纵向上看,这是自2015年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深圳首次有2个金奖入选;横向上看,全国获奖最多的北京市、广东省、山东省各有3个金奖,深圳占广东省三分之二,也是全国非直辖市中唯一收获2个金奖的城市,获奖数量超过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厚植沃土,滋养群众文艺创作生态

  文艺精品的诞生离不开良好的创作生态。近年来,深圳坚持政策引领,制定实施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文艺精品奖励、高端艺术演出扶持、文艺院团改革等实施意见;推动各区制定群众文艺创作扶持、获奖文艺作品奖励、文化名人引进、名家工作室认定等具体方案;推动在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群众文艺创作扶持和作品奖励专项经费,全面完善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为群众文艺之花绽放厚植了肥沃的土壤。

  好剧出自罗湖不稀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罗湖区就坚持深耕戏剧创作,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戏剧人才等资源,成为全国有名的“戏窝子”。以罗湖区09剧场《军哥剧说》系列为例,该项目自创办以来已演出近千场,观众达百万人次,打造了以原创作品为核心、以剧团资源为依托、以社会参与为支撑、以群众满意为动力的文化新品牌,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戏剧小品界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此次获奖的戏剧作品《烟》,便是由09剧场《军哥剧说》团队倾力打造,作品讲述了香港新冠疫情大面积暴发后,中央心系香港同胞,紧急部署在落马洲援建应急医院和方舱,2万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集结于此,在荒滩上抢建“生命之舟”的感人故事。

  藏艺于民,多元培育群众文艺创作主体

  近年来,深圳坚持把“藏艺于民”作为繁荣群众文艺的重要举措:创新推出“全民美育大课堂”系列鉴赏课、“我们走进艺术殿堂”线上线下公益文化培训等,向市民普及文化活动和艺术知识;做优做强“深圳合唱节”“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群众艺术花会”等文化赛事,构建“街道海选-区级复赛-市级决赛”评选机制,让群众文艺精品、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和民间文化能人脱颖而出;统筹罗湖、福田、宝安等区优质文化资源,高标准打造戏剧类、音乐类、曲艺类三大群文创作平台,多元化培育和发展群众文艺创作主体。

  以福田区星辉合唱团为例,2017年,该团由深圳市合唱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指挥家陈光辉发起成立,参照国际室内合唱团配置,采用严格的招考标准,面向全市各行各业的不同市民群体,招募了40余名音乐基础扎实、合唱经验丰富、文艺热情高涨的成员。在福田文体中心·音乐主题馆的支持下,合唱团平均每年排练近80次,区宣传文体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也予以部分经费支持。成立短短数年,福田区星辉合唱团凭借优秀的原创力作、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参演业界顶级制作“北极之光”管风琴合唱音乐会、深圳合唱节开幕式及专场音乐会、粤港澳大湾区“奋进之声”音乐展演等多场重大文艺活动的机会,并受邀赴瑞典和挪威参与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欢乐春节”项目,在国际国内演出交流中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大大提升了艺术水准。

  在深圳,像星辉合唱团这样的优秀团体不在少数。据了解,深圳现有644个群众文艺团体,具备夺奖实力的优秀重点团体50余个,多次代表深圳角逐国家级、省级文化赛事。2019-2021年,深圳原创群众文艺精品在广东省群众文艺花会赛事中共获得13金20银5铜,获奖质量和数量连续三年领跑全省。

  以人为本,构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服务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和省、市党委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深圳坚持以市民文化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为市民搭建了成长进步的阶梯,更帮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近年来,“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深圳市文化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等重大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100%全覆盖,“悠·图书馆”“智慧书房”“南山书房”等新型高品质文化空间相继涌现,“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更加优质。由1000多个公共图书馆及服务点、5700多万册图书共同构建的“图书馆之城”建设卓有成效,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获国家发改委发文点赞并向全国推广。全市登记文化志愿者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达3.6‰,年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超6000场次。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0年度广东省地市、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结果”中,深圳市在全省21个地市排名第一,罗湖区在全省122个县(市、区)排名第一。

  展望未来,深圳将坚持以创新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高效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努力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助力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为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注入磅礴动能。